點擊數:43002011-01-17 17:26:49 來源: 清遠市泓峰膳食管理有限公司
“在美國,治療病人所花的費用,幾乎相當于中國GDP的一半,公眾醫療體系的改革已成為美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。”在冷風瑟瑟的北京,美國兩任總統的經濟顧問、著名經濟學家保羅·皮爾澤首次來到了中國。不過,他并不是來傳教美國在公眾醫療發面的成就,相反,他是來“取經”的,“研究一下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健康產業。”
在保羅看來,美國巨額的醫療費用,是此前沒有很好關注公眾營養的“惡果”,但幾個世紀以來,中醫藥理念根深蒂固。隨著東方醫學風靡全球,中國,或許將成為世界健康產業經濟下一波的主角。
事實上,對中國經濟部門來說,保羅的這番理論算得上“正中下懷”。
從健康產業到“質量經濟”
2004年,保羅·皮爾澤出版了一本書《The wellness revolution》(《健康革命》 ),在中國翻譯成《財富第五波》。這本關乎世界產業經濟走向預測的作品,被當作致富暢銷書,再版四次。
當年保羅認為,繼個人計算機和網絡產業之后,隨著生物和細胞生化科技的突破,引發全球財富第五波的將是健康產業。
這樣的預測不僅建立于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,更是國家經濟的需要。
“在中國城市人口中,大概有15%屬于超重,7%臨床認為達到肥胖癥的指標,加之中國人口基數較大,整體數字已超過了美國。而這將可能給中國政府帶來極大的醫療保障負擔。”在與中國多方的交流中,保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。
事實上,中國早已意識到了這點。2001年,發改委成立了“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”,這個看似本應歸屬于衛生部門的機構,專門從事營養經濟學及相關宏觀政策研究。據介紹,中國每年因營養素攝取不足和結構失衡造成的損失高達2460億-4100億元。
“不僅如此,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經濟會議上,中央國務院都在考慮,正處在關鍵節點上的中國經濟該怎么辦。”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說,投資和出口方面招數已盡,消費刺激的拉動實際上也是回天乏術,于是,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上提出一些“小的方法”—做產業。
“在中國提出推動健康經濟產業,實際上關系到中國經濟今后怎么走的大方向。”于小冬如是說。
在于小冬看來,保羅的這次來華正當其時:“他提出來的健康產業發展,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,意味著中國要發展‘質量經濟’。”
所謂“質量經濟”,于小冬將其歸總為三個層面。首先提高個體的健康質量;其次將原來的食品工業、農業全面的升級,提高產業的質量;最終提高整個國家經濟的質量。
保羅也給中國算了一筆賬:“如果中國出口一個iPhone手機,可能這個手機價錢是150美元,而其中很多零件都是來自于別的國家,真正中國得到的錢只有20美元。如果中國出口一個中醫藥產品,我們可以確定里面的成分,100%來源于中國,是中國制造的。”他說,要是能把中醫藥產品向世界很好地推廣,將會對中國經濟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。
不過,于小冬心目中,中國能從健康產業中獲得的好處不僅如此:“計算機技術和網絡,核心技術不在我們手里,但因為掌握中醫藥,我們可以賣整個營養產業。”
中醫藥理廣受歡迎
保羅·皮爾澤坦率地說,自己對中國經濟還不算熟悉,但是他卻看好健康產業在中國的發展。其中一個依據,是中國人已經“進口”了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據于小冬介紹,2002年,我國第五次全國營養與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,全國城鄉人口能量日攝入量已從20年前的2491.3千卡,下滑到當年的2253.5千卡;蛋白質日攝入量沒有增加;脂肪日攝入量與10年前相比平均提高了30.7%;微量營養素Va、B1、B2的日攝入量覆蓋面和缺乏程度相當嚴重;常量元素鈣和磷的日攝入量也與需求相差懸殊。
“這是一種‘隱性饑餓’,從而導致慢性疾病的高發。”于小冬如是說。
在保羅看來,現在的中國人也需要“健康產業”。不過,保羅強調,對于中國而言,健康產業并不是從外國引進的。中醫藥的積淀和發展,是讓保羅看好中國健康產業更為重要的原因。
“在世界各地,中國傳統中醫藥理論已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。”雖然并非生物專家也不是商人,但短暫的中國之行,保羅專門找到中醫藥專家進行探討。讓他感興趣的是,在西醫理論中,只有生病才會找醫生,完全不存在中醫中要求治病與防病相結合的理念。這種區別進一步印證了他五年前的那本著作:“防病”對于美國人,意味著一場認知上的“革命”。
“美國人需要中醫,而中國也需要把中醫推廣到世界。”保羅說。
不過,準確地看,保羅口中美國人所需要的“中醫”,是一種理念,比如 “治未病”和 “藥食同源”。他分析,在美國,因為吃得不健康,65%的人口已經超重,而醫療費用方面,95%是可以通過“預防”節省出來的。
保羅坦承,他希望進入美國的中醫不僅是理念,最好包括產品。但是,通過與中醫專家的座談,他也發現,目前中醫藥產品進入美國最大的障礙在法律方面,而美國各個州的法律不同,產品進入美國市場,必須和50個州的法律打交道,這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。
事實上,另一種解決方案已經顯現。當世界維生素業誕生的那一刻,中醫理念早已為西方健康產業作出了貢獻,世界上第一粒維生素補充劑、當今安利旗下的紐崔萊,靈感就來源于中醫。
75年前,這種藥片的發明者在上海對中醫產生了迷戀,發現中藥的來源都是自然界中的植物、動物和礦物,他所發明的第一款維生素竟然提煉于“草頭”,一種江浙紫花苜蓿嫩芽,農民們把它揉入米粉中,做成煎餅,預防疾病。
“中醫通過號脈進行健康判斷,‘脾虛’或是‘肝旺’,西方人沒辦法理解和接受。”安利中國技術總監許洪民說,能夠將中醫藥發展的方法,就是利用中醫理論和西方技術相結合,形成產業化。
被妖魔化的保健品業
在安利中國技術總監許洪民看來,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政策法規的建立和企業標準的提高:“在人們概念中,保健食品幾乎和假冒偽劣、夸大宣傳等同,實際上對健康產業的發展非常不利。”
事實上,類似的情況在美國也有發生,以至于該國每年700億美元的膳食補給品產業的聲譽,被蒙上一層陰影。
保羅·皮爾澤認為,消費者的指控并非“無的放矢”,只不過罪魁禍首并非補給品本身。他說,美國銷售的膳食補給品(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草藥)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含有以下問題:產品成分標志不實;并未警告所含的危險物質。所以,三分之一使用過膳食補給品的人會認為無效或者危險。
在中國,狹義健康產業中的保健品依然處于法律的真空地帶。2008年7月,保健食品的衛生監督管理職責由衛生部劃入藥監局。今年5月底,由藥監局起草的《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》公開征求意見。但是這項原本預定六月前出臺的條例,至今未見眉目。
“政府部門明確意識到保健品行業需要管理,但是如何地管理,如何保證審批、實驗,還是較難解決。” 許洪民說,如果法律監管和行業標準順利完成,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會比保羅預測的還要快。
為此犯愁的,不是許洪民一個人。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現在的工作,一邊是推動產業發展,另一邊就是“宣傳教育、法律法規”。
“現實中,中國的保健品生產銷售涉及多個部門,藥監、工商、質監等等,對于某類產品發展可能采取不同的態度,一個堵一個放,做健康產業的人個個感到困難。”由此,時不時地,于小冬還要在高層中講講健康經濟和營養理念。
評判中國健康產業的現狀和未來,于小冬說,目前產業的發展還是很快,只是產業基數太低。“中國人營養消費僅為美國的1/108。下一個五年規劃,至少要使30%的人接受健康營養產業的觀念,并且形成習慣。”而許洪民相信,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成為促進健康產業的動力。